当前位置:筑梦小说>其他类型>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序言 敌后战场概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言 敌后战场概述(1 / 1)

中国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敌后战场上起主导作用的作战形式则是以弱胜强的抗日游击战争。

一、确立敌后战场上游击战的战略地位

游击战,作为一种作战形式,古今有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游击战争的烽火,燃遍了亚欧大陆的近30个国家。但是,许多国家都把游击战作为一种作战手段,而没有超出战术的范畴。真正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考虑和运用的,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而成功的实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寻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针对对手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敌;友军是过去的敌人国民党军;而战场又是脱离战略大后方的华北、华中敌后广大地区,中共中央、毛泽东制定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并要求八路军、新四军迅速由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正规军和正规战向抗日战争的游击军(指分散使用兵力)和游击战转变,以便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友军作战,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3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关于军事问题,毛泽东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年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所谓“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相对的独立自主,一定要争取战略方针的共同商量;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就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了就走。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经过讨论,会议基本通过了这一方针,明确红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变。

但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一些人轻视游击战争,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军队的正规战争上。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加深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战略意义及其方针原则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寻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先后发表文章和演讲,教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

当然,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文章与讲演当属毛泽东。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重要军事论著,紧接着又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重要演讲。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在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那末,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小而强的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和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但日本是小国,兵力不足,必然在其占领区有许多空虚地方,因此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后单独作战,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的正规战。并且由于有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加,因而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进攻一整套的东西发生了。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于是根据地问题和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这些情况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这是毛泽东以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提出的科学创见。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并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又进一步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出:就全国抗战的三个阶段来说,战略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是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与阵地战为辅。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其战略作用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成正规战,即向运动战发展。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又为会议作了《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他指出:游击战争的可能,只要具备大国这个条件就存在,但游击战争的坚持,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出现。因此,“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二、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卢沟桥事变、平律陷落后,日军增兵华北,沿津浦、平汉、平绥线大举进攻,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节节撤退。华北战局危急。在此形势下,八路军不待改编全部完成,即于8月至9月间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对日作战。第115师首战平型关大捷。随后,八路军根据统一战略下独立自主的原则,贯彻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展开于敌之翼侧和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采取伏击、袭击等作战形式,迟滞、疲惫、牵制、消耗和歼灭日军,在战役和战略上支援与配合正面友军作战。在此期间,第120师挺进晋西北,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