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筑梦小说>其他类型>亲政> 第九十二章 三好学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二章 三好学生(1 / 2)

紫禁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有一座迷你型宫殿,叫毓庆宫。为啥称其为迷你型呢?因为这座宫殿不仅布局完整,结构精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尤其是后殿内,以隔断分成小室数间,其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构思精妙,真假难辨,很容易让人把真门当做假门,把假门当做真门,在紫禁城内有“小迷宫”之称。是故咱称之为迷你型。

这里原本是皇太子生活起居的地方,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建造的宫殿,是故应该也可以称其为太**。雍正帝即位后,由于不再预立皇太子,而是搞什么藏传位密诏于乾清宫之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制度,所以这座太**,也就改为皇子居住。

不过在这里居住过的皇子,还真是大多最后当上了皇上。乾隆,嘉庆,小时候就都在这里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至同治年,这里就彻底改变用途了,变成专业学堂,用来供未成年小皇上上学读书。

光绪二年三月,也就相当于阳历四五月份左右,京城的天气,已经开始明显转暖,春去夏来,昼渐长,夜更短,毓庆宫学堂在关门歇业了若干年后,终于迎来了它新一届学员,光绪帝刘清。

尼玛,这下麻烦大了!得学那个啥四书五经!这不要了咱小命吗?不过那什么繁体字毛笔字咱还真是得好好学学练练,才行。

刘清虽然对传说中的四书五经,很恐惧!也没打算好好学。但是对学认繁体字和学练毛笔字书法,却早已暗下决心一定非要把这两大难关攻下来不可。

否则将来这皇上可怎么当?是吧?

不过刘清也太小瞧这时候的小学教育水平了!

开学没多久,刘清就无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是那什么很爱学习很爱学习的好学生?!

这从何说起?想我刘某人,向来都是上课瞌睡下课醒,老师讲课是催眠曲!可现在怎么突然变得这爱学习了咧?

对此刘清自己都感到很有点那什么不可思议,简直难以置信!

但这的确是事实。因为刘清现在的确很喜欢上学,而且上课也很用心听讲,一点都不走神,绝对比三好学生还三好学生。

反而对立志要学好练成的那什么毛笔字,大感头疼!觉得这玩意实在是太枯燥太枯燥了!很不好弄!

这一切都要感谢翁同龢老师。

因为这位翁老师的教学方法,何止是不古板,简直是很生动有趣。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代入感极强!刘清上课时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了。

再还有就是,那教材也不是编得一般的好,而是很有点好!绝对比现代小学生教材编得好多了!一套教材编得像小人书连环画一样,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看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乏味,而是同样代入感极强,令人一看就很容易入迷,不忍释卷。

至于那些很吓人很吓人的四书五经,则全都被这位翁老师以文言白话相对照方式,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刘清。

而且这些小故事,还真是那什么很精彩很精彩!且极富哲理,诱人思考,启人智慧。

事实上所谓的四书五经,也就是由一个个历史小故事组成的故事会,把道理学问以及人生哲理,全都暗含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而绝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著作。

这让刘清很快就还无不自卑地发现,原来自己不仅是个历史盲,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个那什么,文盲!

不过刘清现在所享受的这种极生动极富趣味性教学,还得感谢一个人。

这人就是他那位短命的同治哥。

因为这位同治哥,对学习是一点兴趣都木有。为此同治哥的启蒙老师们,也就是刘清现在的启蒙老师们,伤透了脑筋!

于是这些老师经过群策群力,最后终于整出了这么套生动有趣的小学教程,来对同治哥进行启蒙教育,这才略有起色。

不过这套教程,对同治哥虽然只是略有起色,但却让慈禧姐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

事情是这样滴,同治哥上学时,由于太不用功,成绩太差,再加上太过顽劣,所以时常被老师请家长。

慈禧没法子,只好一有空闲就去学堂督促检查同治哥的学业。和现代一样,也就是经常检查检查同治哥的书本作业本什么的。

可慈禧检查检查着,却被后来老师们新编的这套教材,给深深吸引了进去。

于是同治哥学业上虽然只略有起色,但是慈禧姐却学业大进!算是把她小时候因没上学而缺失的基础文化知识,全都给恶补了回来。

慈禧尚且如此,刘清现在当然也会被这套小学教材所吸引。

因为这两位接触到这套小学教材的时候,说句良心话,不仅实际心理年龄差不多,国文水平也差不多,同时也都有尽快提升自己文化水平的客观实际之需要。

所以刘清现在当然会变成一个很爱学习很爱学习的三好学生。

同治哥上小学时的老师,虽然和刘清现在的老师,差不多是一套班子,不过却换了个班主任。

同治哥上学时的班主任老师,是李鸿藻。刘清现在的班主任老师,则是翁同龢。

原本上面还是比较属意李鸿藻的,可李老师在他那位“得意”门生同治哥死后,大受打击!再加上他对刘清这位光绪帝的前景,很不看好!于是这位李老师就把班主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职务,主动让贤给了原同治哥副班主任老师翁同龢。

翁同龢当然也不想干,一再请辞,但却哪里又推得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